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2023-08-29 00:19:39 来源:腾讯网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01 

6 岁的查理正和他的朋友们在后院跑来跑去,玩捉人游戏。母亲克拉拉发现,查理总是被捉到,而且他比其他孩子跑得慢一些。


(资料图)

朋友们一离开,查理就哭了起来,并且对妈妈说:“他们跑得都比我快。我总是被捉到。我是我们年级里跑得最慢的!”

看到孩子如此痛苦,克拉拉感到很难过。她在考虑是否该告诉查理他今天只是不在状态,或是提醒孩子他在国际象棋和画画上很厉害。

我们常常教导孩子,自信就是自我感觉良好、自豪和对自己感到满意,其实不然。我知道,我这么说可能会显得有些冒失,但我坚信,我们现在该用全新的方式来看待自信了。

如果我们把自信定义为自我感觉良好,那么我们就会努力说服孩子摆脱痛苦,摆脱失望,停止认为自己不擅长做某些事情。可这样是不行的,因为我认为,这种安抚和支持其实是在伤害自信。

请听我说完。在我看来,自信指的不是感觉好,而是相信“我完全知道我现在的感受。是的,这种感受是真实的。是的,它是可以存在的。是的,拥有这种感受的我是好的”。自信是不论自己有什么感受都能感到自在。自信源自这样一种信念,即不论你有什么感受,你都可以做自己。

我们先举个成年人的例子。假设你正在与上司进行一次重要的会面。你点头并试图紧跟上司的思路,却发现你完全听不懂她在说些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自信就是信任自己,就是能够泰然自若,同时在心里对自己说:“嗯,我不知道她现在要让我做什么。我是完全糊涂的。我相信我的感觉,而且这并不代表我哪里做得不好。”

随后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请等一下,我现在有点乱,我想确保我的理解是对的。我们能重新开始吗?这样我就能明白要做些什么了。”在这里,自信并不是要努力说服自己没有觉得糊涂,而是允许这种感觉存在,接纳它。

得知孩子感到痛苦时,牵挂孩子的父母往往会否认孩子的感受,这类情形极为常见。

也许父母没有直接说“别像小孩子一样!”而是以某种更为隐蔽的方式来否认,例如努力劝说孩子在伤心失望的时候高兴起来,肯定自己。如果我们试图劝说孩子表现出不同于他此刻的感受,孩子学到的就会是:“我想我可能不太了解我的感受……我原本觉得我很难过,可我最信任的成年人却告诉我,这没什么大不了。我无法信任我心里的感觉;毕竟,我已经知道别人比我更了解我的感受。”啧啧,这很可怕。

当我们想象孩子长大成人后的样子时,我敢肯定,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心里能够有自己的指南针,即强大的直觉。有了这一利器,成年人才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里做出自己的决定,例如拒绝参加某些社交活动(因为他们感到疲惫,需要睡个好觉),或者对把自己排除在重要会议之外的同事表达不满。

这种自信源于对直觉的信任,源于这样的自我信念:“我相信自己的感觉。”回到当下,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够对自己说:“我知道,我跟我的朋友之间发生的那件事让我感到很生气,但她试图让我相信我反应过度,让我相信其实没什么大不了。但是,等一等,她怎么可能知道我的感受?我的感受只有我知道!除了我,没人能知道。”

如果父母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感受,并且能去共情那些感受,那么孩子的自信就会增长。而如果你能去共情悲伤、失望、嫉妒或愤怒等更加难受的情绪的话,孩子的自信还会增长得更为迅速,因为你让孩子感觉到,不论他有什么感受,他都可以做自己。这是孩子不可多得的礼物。

帮孩子建立自信不仅涉及当孩子碰到坏事时我们该说些什么,还涉及当孩子碰到好事时我们该怎么说。因为,我们常常认为有一类评论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但实际上却是在帮倒忙,那就是赞美。例如 “干得好,亲爱的!”“你真聪明!”“你是个了不起的大画家!”这些原本是好意的话语会让孩子对外部肯定(即他人的认可)形成依赖,而内部肯定是人对自己的认可,这才是我们想要鼓励的东西。

两者的区别是一个向外求,一个向内求。假如你家的 6 岁孩子刚刚画了一幅画,那么寻求外部肯定的做法是找到父母问:“你喜欢这幅画吗?你喜不喜欢这幅画?你觉得它好看吗?”而寻求内部肯定的做法则是停下来看着这幅画,同时说出自己的想法。

再如,假如一个女孩因为男朋友对自己说的话而生气,那么寻求外部肯定的做法是找 5 个朋友来问这件事是否值得生气,而寻求内部肯定的做法则是察觉自己内心中的不舒服,并且把它表达出来。

我们都在寻求外部肯定,我们也都喜欢外部肯定,这没问题。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要让孩子对别人的认可或评价无动于衷,而是要建设孩子的内心世界,即孩子的内在生活。这样一来,孩子就不会在外部评价缺失时感到空虚和迷茫。另外,自信也无法通过来自外部的肯定或赞美来建立。虽说这些评价的确能给人带来好的感觉,但这种好感觉从来都无法长久,反而几乎到手即逝。于是我们只能急匆匆地继续去争取新的赞美,好让我们能够再次对自己感到满意。这不是自信,这是空虚。

在夸奖孩子的时候,我们要夸奖孩子的内心,夸奖过程,而非夸奖结果。这么做能让孩子把目光投向内在,而非外部世界。“你在这件事情上非常用心!”“我发现你在这幅画里用了许多种不同的颜色,你是怎么想到要这样做的?”“你是怎么想到要做这个的?”如此夸奖才能帮助孩子提升自信,因为我们不是在教孩子去渴望得到别人的正面评价,而是在教他关注自己在做的事,教他更多地去了解自己。

02 

育儿工具箱

■ 接纳孩子的感受 

如果我们记得,自信源自接纳自己的所有感受,那么我们就可以让孩子知道,我们相信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可以应付的,以此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如果我们说出孩子的感受并表达接纳,我们就是在告诉孩子,他可以有这些感受,没问题。例如下面这些情形。

事件:你的儿子告诉你,你把他送到学校的时候,他觉得很难过。

首先接纳孩子的感受:“送你到校门口的时候你觉得很难过,是吗?这很正常,上学有时候就是这样。”

而不是说:“但是今天的其他时候感觉还好,是吗?”

事件:你的女儿说她不想去参加足球训练。

首先接纳孩子的感受:“你现在觉得踢足球有点难,是吧?这是正常的。我们一起来想想这个问题。”

而不是说:“但是你喜欢足球呀!”

■ “你是怎么想到……的?” 

“你是怎么想到要画这个的?”

“你是怎么想到要给你的故事这样开头的?”

“你是怎么想到那道数学题的解法的?”

“你是怎么想到要把这些材料一起使用的?”

当我们和孩子一起探究“怎么”而非赞美结果时,我们就是在帮助孩子养成关注内心,探究自身,甚至对自己所做的事感到惊叹的习惯。毕竟,什么也比不上那种身边的人想探究我们如何看待问题、如何产生想法、接下来想去哪里的感觉。

如果我们问孩子:“你是怎么想到……的?”我们就是在告诉孩子,我们感兴趣的不仅是他思考的结果,还有他思考的过程;这么做能让孩子在内心里形成这样一种自我信念:“我内心里的东西是有趣的,有价值的。”

■ 内心世界重于外在表现 

孩子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形成自信的脑回路,取决于他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把自己之所以是自己的东西看得比看得见的行为更重要。要想做到这一点,他所成长的家庭就必须更加注重孩子的“内心世界”(个性特征、感受和想法),而非“外在表现”(成就、结果和标签)。

以孩子参加运动队这件事为例,属于内心世界的东西或许有孩子在训练中的努力,孩子对比赛结果的看法和孩子尝试新事物的意愿;属于外在表现的东西或许有孩子的进球数、全垒打数,以及“最有价值球员”之类的标签。

如果谈到孩子的学业,那么属于内心世界的东西或许有孩子尝试加分题的意愿,孩子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和孩子对某一科目的兴趣;属于外在表现的东西或许有孩子的成绩评级、考试分数,以及“班上最聪明的孩子”之类的标签。我们的家庭越是关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孩子们也就越是看重自己内心的声音,他们最终也就越是能关注自己的内在生活而非自己做了什么。

■ “你最了解你现在的感受” 

如果自信是信任自己,那么帮孩子培养自信就是教孩子信任自己的感觉。

即使对成年人来说,这件事也相当困难。

我们总在质疑自己:“我是不是反应过度了?”“我有这样的感觉对吗?”“如果换作别人,他们也会有我这种感觉吗?”这些都是自我怀疑的表现。它们告诉我们,我们自己的感受曾经遭遇过不被接纳、不被理解,或者有人曾经试图劝说我们否认自己的感受。

作为父母,我们要让孩子养成理解和信任内心感受的习惯。

我们可以借助“你最了解你现在的感受”“哇!你真了解你自己”这样的表达来做到这一点。这些回应能教孩子用接纳而非评判的态度看向自己的内心。

如果孩子在公园里不愿离开你,你就可以对孩子说:“你还没有准备好跟别的小朋友们一起玩。没关系。你最了解你现在的感受。”如果孩子因为没有被邀请参加聚会而哭泣,你就可以尝试说:“你觉得特别失望。你有这种感觉很正常。”

03 

实践时刻:案例分享

克拉拉想起,自信来自对自身感受的接纳,而非来自消除痛苦或转移对痛苦的注意力。

于是她对查理说:“今天的捉人游戏让你觉得特别不开心,总是被捉到……唉,真是讨厌!我知道,亲爱的。我会在这儿陪着你。”

她停了下来。查理向她靠过去,又哭了一阵儿。过了一会儿,克拉拉觉得时机成熟了,就对查理说:“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我觉得打篮球特别难。别的孩子能把球投进去,我的球却连篮筐都碰不到。唉,上体育课的感觉真是糟透了……”

查理沉默了片刻,接着要求克拉拉再说说那件事,好像她说的事情为自己的感受正了名。过后,克拉拉对这么做是否有用感到有些不确定,因为她好像并没有给孩子提供什么解决方案。

不过她也承认,她感觉这么做是对的,她决定信任自己的感觉。

作者:贝姬·肯尼迪博士,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三孩妈妈,被《时代周刊》誉为“千禧时代父母的教养教练”。曾以最优学业成绩获得杜克大学心理学与人类发展学学士学位及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本文选自书籍《看见孩子》,转载已获授权。

朋友们大家好,微信最近改版了,

标签: